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消费新闻 > 热点快报 > “征信洗白”不可信,“征信修复”是骗局

“征信洗白”不可信,“征信修复”是骗局

时间:2022-03-15 来源:消费快报

  一纸征信报告,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,一旦有不良记录就会对生活产生重要影响。有些征信记录较差的消费者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,容易陷入“征信修复”的骗局。近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提示,强调 “征信修复”“征信洗白”皆为骗局,切勿上当受骗。

  适逢第39届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,为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,广发信用卡中心反欺诈专家郑重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,在征信领域不存在“修复洗白”等说法,凡是声称合法的、商业的、收费的“征信修复”都是骗局。任何人都无权删除、修改征信记录,切勿听信谣言“修复征信”导致财产损失。

  征信修复”骗局套路多

  目前“征信修复”诈骗案发生频率较高,根据已经发生的众多案例来看,“征信修复”骗局主要分为以下几种。

  针对普通失信主体的“征信修复洗白”诈骗。这类骗局一般以“征信修复、洗白、异议申诉咨询、代理”为名义开办业务或发布广告,在收取高额费用后失联;或者运用虚假材料、虚假信息等非法手段修改不良信息,在修改失败后失联。

  针对创业、就业人群的“信用培训考证”诈骗。这类骗局多以培养征信修复、信用修复专业人才为口号,谎称教授征信、信用修复技巧或提供征信修复师、征信管理师的培训、考证服务,以此骗取培训费。

  针对创业人群的“加盟代理”诈骗。这类骗局以征信市场需求量大,未来有“钱景”为由,诱导用代理、加盟等方式开办征信相关业务,实则为骗取代理、加盟费用。

  以上几种常见的“征信修复”在损害消费者个人财产的同时,也会泄漏个人敏感信息。这类骗局在办理“征信修复”过程中,均会要求信息主体提供身份证件、银行卡号、联系方式等个人敏感信息。不法分子通过泄露、买卖个人信息从中渔利,甚至利用这些信息冒名网贷,骗取高额贷款利息,危害信息主体人身及财产安全。

  保持个人良好信用才是“正道

  如今征信报告已成为每个人的“经济身份证”,骗子正是利用人们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实施诈骗,因此广大消费者切勿相信所谓的“征信修复”。

  如果征信报告真的产生不良记录,而消费者认为征信报告上的信息有误时,有权向征信机构提出异议。征信机构或银行会进行核查和处理,若有错误会进行更正。提出征信异议所需的资料也不复杂,个人持有效身份证件、企业法人自己或委托他人持营业执照即可办理,无需通过中介,相关机构也不会收费。即便征信报告中有了不良记录,也不要过于恐慌。根据相关法规政策,个人信用报告中的不良记录在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5年后会自动删除,不会伴随终生。另外,消费者也可通过发表个人声明的方式,阐述对逾期的解释和说明,信用报告中会如实记载。银行在做贷款审批时会进行综合研判,不会将信用报告作为唯一参考依据。

  想要保持相对完美的、没有不良记录的征信报告,通过“征信修复”方式肯定是不可行的,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信用。对此,广发信用卡中心反欺诈专家有几点建议:一是消费者可以定期查询本人的信用报告,随时了解自身信用状况,目前个人每年有2次免费查询本人的信用报告的权利;二是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件、网银、手机银行等敏感信息,以防个人信息泄露“被贷款”;三是消费者要合理负债、量入为出、按时还款,切勿过分提前消费导致无法按时还款,出现逾期记录影响个人征信;四是每位消费者要审慎为他人提供担保,以免影响到银行等放贷机构对自己还款能力的评价。


关于消费头条 | 联系方式 | 发展历程 | 消费帮助 | 商务QQ:一八三1143408

备案号:沪ICP备13015512号-5 技术支持:苏州欢美科技 致力于信息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。